夜幕下的遵义市播州区遵南大道,2.2 万盏路灯次第亮起,柔和光线精准覆盖人行道与车道。“以前常摸黑走路,现在灯亮得很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 市民袁远福的感受,正是智慧照明改造的生动注脚。近期多地密集落地的智慧路灯项目显示,城市照明正从 “人巡时代” 迈入 “智控时代”,为精细化治理注入科技动能。
减灯增亮背后的节能革命
在播州区,这场变革的成效尤为显著。2024 年 11 月启动的照明升级项目中,3.2 万余盏传统路灯被高光效 LED 灯替代,总量精简 31%,亮灯率却从 63% 跃升至 99%。类似的 “减法换加法” 在全国多点开花: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景路试点路段通过潮汐智慧控制,节电率高达 54.12%;宜昌市 3 万余盏智慧路灯年均节电 600 余万度,节电率达 40%。
“节能不是简单关灯,而是精准供光。” 陕西电信项目负责人解释道。其核心秘密在于三大技术支撑:高光效 LED 灯具提供 “节能芯”,智能感应模块实现 “按需调光”,AI + 物联网平台打造 “自适应” 策略。在宜昌,智慧系统能精准捕捉人流变化 —— 学校周边深夜放学时段,人流量峰值达 248 人时亮度自动调至 100%,凌晨车流稀少时则降至 30%,让每度电都用在刀刃上。
从 “人找故障” 到 “故障找人” 的效率跃迁
“以前排查故障要逐杆合闸检查,一天跑不完几条街。” 赤水市技术人员代银金的感慨道出了传统运维的痛点。如今在这座城市,31177 盏路灯均安装了巴掌大的单灯控制器,电压、功率等数据实时回传,故障发生后系统自动报警、定位并生成工单,运维人员接单即可直奔现场。
这种 “故障找人” 的模式已成为行业标配。播州区的智慧管理平台如同 “千里眼”,11000 台单灯控制器构成感知网络,故障响应时间压缩至 15 分钟内,复杂故障 6 小时内可解决;陵城区的云平台实现照明状态、能耗数据与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控,运维效率提升两倍以上。赤水市更创新性地设置路灯二维码,市民扫码即可一键报修,打通服务群众的 “最后一米”。
从照明工具到城市 “感知节点”
智慧路灯的价值早已超越照明本身。在陵城区的控制中心大屏上,路灯不仅显示亮度数据,还实时更新空气质量、噪声污染信息,摄像头辅助的交通流量统计数据同步共享至交管部门。这种 “一盏灯就是一个感知终端” 的特性,正让路灯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神经末梢。
各地正加速拓展应用场景:赤水市计划依托路灯网络推进燃气安全预警、桥梁监管等功能,构建城市安全智能防控网;宜昌的 “中移・坤灵灯链” 平台已实现路灯运营与交通、天气数据的联动调度;播州区则谋划以智慧路灯为基础,进一步丰富城市治理应用场景。正如湖北移动项目经理所言:“现在的路灯既能‘数人流’,又能‘看路况’,未来还将成为信息发布、应急广播的便民枢纽。”
从街巷照明的微小变化,到城市治理的宏大叙事,智慧路灯正以 “微光” 照见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层逻辑。当 3.2 万盏灯变成 2.2 万盏更亮的灯,当人工巡检变成智能响应,科技带来的不仅是能耗的降低、效率的提升,更是市民对城市温度的真切感知。